草木皆兵的历史人物_历史名人中的“兵不厌诈”者
最新回答: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问题:
登录后回复
共 5 个回答
-
“草木皆兵”是一个形容词,意味着所有草木都像是敌人,可以随时攻击你。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。
据史书记载,草木皆兵这个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吴起。吴起是一个兵家狂人和智谋军事家,曾经作为齐国的将领,在战场上取得过多次胜利。在他的《吴子》一书中,他写道:“凡与敌战,见鸟善击者,其士必能利机发奇;见兽善斗者,其士必能奋发左右;见木石善蒐者,其士必能伏奇下急。草木皆兵之士,未及敌来,胆破心惊。”
吴起在这里的意思是,战场上最好的士兵是那些能够发现并利用身边一切的士兵。如果士兵能够像和鸟斗、和兽斗、采集木头石头一样的精神来应对战争,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。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军事家,包括孙子的《孙子兵法》中的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和“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”。
总之,“草木皆兵”这个词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吴起时期的中国,它的含义是指,在战争中我们必须非常警惕和机智,才能在战场上获得胜利。
赞51回复举报 -
"草木皆兵"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的古代战争历史中,主要是跟赵国的黄飞虎有关。黄飞虎是公元前3世纪赵国的一个农民起义领袖,他带领着一支不到百人的农民军队,对抗着数量众多的秦军。
在一次作战中,黄飞虎的部队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下,看到草丛和树林中有很多士兵的幌子,以为敌军已经包围了他们的营地,所以他下令全军准备迎战。可是,在等待了许久后,才发现并没有敌军出现。
后来,黄飞虎感到很惭愧,因为他太紧张和担心了,所以错误地判断了敌情,进而发动了全军进攻;而实际上,那只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和草丛而已。于是他写下了“草木皆兵”的名言,警醒自己和部队在战争中更加冷静、果敢。
这个成语后来就被借用到其他情境中,比如形容人们在面对困境时,容易过于惊慌失措,做出错误判断。
赞90回复举报 -
“草木皆兵”是中国古代战争策略中的一种惊敌之法,即通过虚张声势让敌人产生错觉,以达到诱敌深入或迫使其撤退的目的。以下是一些历史上出现过的“草木皆兵”的人物:
1. 孙武: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、哲学家,《孙子兵法》的作者之一,主张以迷惑、混淆敌人的战略击败敌人。
2. 李牧: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将领,曾利用虚张声势,让敌人认为自己军队在城外布阵,实际上部队已躲藏在城内,以死不守之势将赵军诱入城中,然后出奇制胜获胜。
3. 韩信: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将领,据说他曾在战争中让部队在营地内点灯,在旁摆放千军万马的木假人假马,夜晚的灯光和木马声金钹响声使得楚国将领认为敌军实力雄厚,结果韩信率领部队大获全胜。
4. 秦琼:唐朝名将,据说他曾在战争中利用“草木皆兵”手段,亲自操纵锣鼓声响、旌旗飘扬、号角嘹亮的假军队进行迷惑敌人的行动,最终成功地打败了敌人。
赞58回复举报 -
“草木皆兵”是一个成语,意思是感到每个草木都是敌人,形容人感到非常惶恐不安。历史上有一些人物曾经因为某些原因体验到了“草木皆兵”的感觉,下面是其中几位:
1. 韩信:中国战国时期的将领,被称为“韩王”,因其善于奇兵而闻名,有一次他在战场上听到草木沙沙的声音和士兵的脚步声,误以为是敌军进攻,一场混战后才意识到是自己部队的声音。
2. 孙膑:中国战国时期的谋士,被誉为“兵家神威”,曾在战场上遭遇惊天大雾,他听到草木的声音和远处传来的声音,感到自己被包围了,最后才发现这是大雾造成的幻觉。
3. 李白:中国唐朝时期的诗人,其名句“登高壮观天地间,大江茫茫去不还”中,“大江茫茫去不还”一句形容了他在长江岸边所感受到的草木皆兵的感觉。
4. 约翰·纳什:英国诗人,他在一次酒后狂欢时,因为惊恐不安而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想象出了各种幻想,包括草木皆兵的情景,他后来用这种荒诞的情境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《夜莺与玫瑰》。
赞29回复举报 -
“草木皆兵”是一个成语,指的是心情激动时,容易把周围的事物都视为敌人或危险的威胁。历史上有几个人物和这个成语有关:
1. 刘备: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。在官渡之战中,他的对手曹操在一场大雾中被困,但刘备却认为曹操必然出奇兵,所以一直保持警惕状态,形成了“草木皆兵”的局面。
2. 李靖:李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将领,其儿子是著名的女儿国故事中的男主角“哪吒”。传说曾有一次李靖攻打蛮族,但由于过于警惕,将一棵树当作对方军队,结果误杀了自己的士兵。
3. 石达开:石达开是明朝中期的一个军事将领,他曾经利用了“草木皆兵”的心理,在一次战斗中,将自己的兵力估计报告给敌人,让敌人放松警惕,最终成功地擒获了对方将领。
赞19回复举报